人工给黑白照片上色是一项需要耐心和审美能力的细致工作,通常借助专业图像软件(如 Photoshop)完成。以下是详细步骤和技巧,帮助还原真实色彩或赋予艺术色调:
一、前期准备:分析照片与素材收集
1. 观察照片内容
识别场景元素:区分人物、服饰、背景(如建筑、植物、天空)、道具(如家具、交通工具)。
标记光影关系:通过黑白灰阶判断明暗区域(如人脸受光面、衣服褶皱阴影),为色彩分层做准备。
2. 收集历史参考资料
时代背景:不同年代的服饰、环境色彩有特定风格(如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女性多穿蓝布衫、60 年代军装绿盛行)。
真实素材:寻找同时期同场景的彩色照片(如老电影剧照、历史档案图片),或参考相近肤色、物体的实际颜色(如泛黄的墙壁可参考旧纸张色卡)。
二、基础设置:创建分层工作区
1. 导入与备份
在 Photoshop 中打开黑白照片,复制背景图层(快捷键 Ctrl+J),命名为 “原始层” 并锁定,避免误操作。
2. 建立色彩图层
创建新图层(Ctrl+Shift+N),命名为 “肤色”“衣物”“背景” 等,便于分区域上色。
图层模式设置:将上色图层的混合模式改为 “颜色”(保留原图明暗关系,仅叠加色彩),避免直接用 “正常” 模式涂抹导致画面灰阶破坏。
三、分区域上色:从肤色开始
1. 人物肤色处理(关键步骤)
创建选区:用 套索工具 或 快速选择工具 选中人物皮肤区域(如脸部、手部),羽化值设为 1-2 像素 避免边缘生硬。
基础肤色填充:
在肤色图层中,用 画笔工具(硬度 0%,不透明度 50%-70%)涂抹基础色。
▶ 浅肤色:#FDBB96(偏粉调)
▶ 深肤色:#D28B67(偏棕调)
调整明暗:新建 “正片叠底” 图层,用深棕色(如#8B5742)涂抹阴影区域(如眼窝、鼻底、颈部);新建 “滤色” 图层,用淡粉色(如#FFE4E1)提亮受光面(如额头、颧骨)。
细节刻画:
用 小号画笔 绘制血丝、雀斑(如#C0504D),增加真实感。
通过 “可选颜色” 调整图层(剪切蒙版到肤色层),微调红色 / 黄色通道:
▶ 减少青色(避免肤色泛绿),增加洋红(模拟血色),参数参考:红色→青色 -10%,洋红 +15%;黄色→青色 -5%,黑色 +5%(压暗阴影)。
2. 衣物与配饰上色
区分材质:
棉质衣物:低饱和度色彩(如深蓝#0F4C75、土黄#D4AF37),边缘用模糊工具(半径 1-2 像素)柔化。
丝绸 / 绸缎:添加高光(如在领口、袖口用 “减淡工具” 提亮,范围选 “高光”,曝光度 10%)。
图案处理:若衣物有花纹(如格子、碎花),可新建图层用 “图案图章工具” 绘制,或叠加纹理素材(如扫描的布料图案),混合模式设为 “叠加”。
3. 背景与环境上色
天空 / 地面:
老照片天空常因曝光不足呈浅灰色,可填充淡青色(#A8DADC)或粉蓝色(#B9D9EB),用 “云彩滤镜”(滤镜→渲染→云彩)添加自然渐变。
地面(如土地、石板路)用深棕(#5C4033)+ 橄榄绿(#556B2F)混合,模拟尘土感。
植物 / 建筑:
树叶:用 “画笔预设” 中的 “散布枫叶” 笔刷,颜色从浅绿(#90EE90)到深绿(#228B22)分层涂抹。
砖墙:用 “纹理化滤镜”(滤镜→纹理→纹理化,参数:缩放 120%,凸现 3)模拟砖块质感,颜色可选砖红(#B22222)+ 米白(#F5F5DC)。
四、色彩校准与整体调整
1. 统一色调风格
添加 “色彩平衡” 调整图层,根据历史背景调整整体色调:
▶ 20 世纪初照片:增加黄色(阴影 + 10,中间调 + 15),模拟银盐褪色效果。
▶ 复古艺术风:高光偏青(+20),阴影偏紫(+15),营造电影感。
添加颗粒感:新建图层填充 50% 灰色,执行 “滤镜→杂色→添加杂色”(数量 3%-5%,高斯分布,单色勾选),混合模式设为 “叠加”,模拟老照片胶片颗粒。
2. 对比与微调
定期切换 “黑白模式”(视图→校样设置→黑白)检查明暗关系是否自然,避免因色彩干扰导致过亮或过暗。
用 “海绵工具”(模式 “去色”,流量 10%)轻轻涂抹过度鲜艳的区域(如衣服纽扣),降低饱和度至符合时代特征。
五、输出与保存
1. 导出格式选择
最终文件保存为 PSD 格式(保留图层以便修改),同时导出 JPEG(质量 12,色彩空间选 sRGB)用于分享。
若需打印,导出 TIFF 格式(分辨率 300 DPI,色彩空间选 Adobe RGB),确保印刷色彩准确。
2. 效果验证
打印小样对比:观察肤色是否泛红、衣物颜色是否跳脱,必要时调整屏幕亮度(模拟不同观看环境)。
征求意见:请熟悉照片时代背景的人(如长辈)确认色彩合理性,修正不符合史实的部分(如将 “现代荧光色” 改为 “复古浊色”)。
进阶技巧:模拟历史质感
划痕与污渍添加:
用 “钢笔工具” 绘制不规则线条,填充深褐色(#654321),执行 “滤镜→模糊→动感模糊”(角度 45°,距离 10 像素)模拟划痕。
添加 “斑点画笔”(如 PS 自带 “污垢” 笔刷)绘制霉斑(颜色#8B7765),混合模式设为 “正片叠底”。
边缘晕影处理:
新建图层填充黑色,用 “椭圆选框工具” 框选画面中心,反选后删除,留下边缘黑边。
执行 “滤镜→模糊→高斯模糊”(半径 20-30 像素),混合模式设为 “柔光”,不透明度 30%-50%,模拟老照片暗角。
注意事项
避免 “一刀切” 上色:同一物体不同区域应有色彩变化(如红色外套的受光面偏粉,阴影面偏深红)。
分图层操作:每个元素单独分层(如 “帽子”“围巾”“背景树”),方便后期修改某一部分而不影响整体。
分阶段保存:每完成一个主要部分(如人物上色、背景处理)及时保存,防止软件崩溃丢失进度。
通过以上步骤,既能科学还原历史色彩,也能通过艺术化处理赋予老照片新的视觉生命,最终效果取决于对细节的把控和对时代特征的理解。